【物理学专业】
左手执鞭,勾勒宇宙奇妙轨迹;右手握笔,书写物理智慧篇章。在绵阳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实验室与讲台紧密相连,在这里「知万物之理」,「传育人之道」,共绘璀璨未来!
授予学位名称:理学学士
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学制可以为3-6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从事物理教学、班级管理及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基础到前沿的众多物理学知识,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基础课程,还有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进阶课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设置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等教育类课程。
专业沿革:
物理学专业是学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前身是1979年开办的物理教育专科专业,2002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26年,专业将再度升级,开启学科教学(物理)研究生培养,持续为物理教育领域输送优质人才。
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22人(不含校外兼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占100%,其中具有博士以及上学历的13人,占比60%;高级职称12人,占比55%。
科研情况:
本专业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核废料处理研究中心、计算物理研究中心、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仿真实验中心等多个科研团队,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机会,助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本专业近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8篇,立项各类科研教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厅级10项。
教学/实验/实习硬件设施情况:
物理学专业依托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约为2287.5平方米,202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9.7万元,生均1.08万元。中心配备基础物理、近代物理、教具制作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准备室/教学技能互动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和博士实验室共17间。充分保障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需求,能满足物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实验、毕业论文和中学物理教学训练的需要。
专业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在传承专科“养成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构建“三三三”长效机制,提升新时代师范生专业技能,致力于培养能在市县级中学从事物理教学、班级管理及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骨干教师。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20%,其中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方向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近30人。
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素养较好,在省级国家级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屡创佳绩,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素养较好,多次在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高中物理、通用技术组一等奖,居全省同类院校物理学专业前列。2018—2021年间,蝉联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022年,在校学生李利沙获得首届“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罗新蓝、申子钰获得二等奖,罗新蓝同时获得第八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022-2024年,参加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评大赛均获得奖项,其中21级学生魏家宝在教研论文赛道获得一等奖。近五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物理教学类论文20余篇,学生申报并成功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项,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竞赛获得三等奖5项。
就业典型单位
主要为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咨询公司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毕业生活跃于四川省基础教育领域,多人担任中学校长、教研员、物理学科带头人和中学物理教学骨干。2003级学生朱凤鸣,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优秀教师,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物理教学一线,致力于基础教育工作,先后获得成都市骨干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市说课比赛第一名、市赛课一等奖等。2013级学生张旭,在校期间获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现为遂宁卓同国际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清华大学“登峰杯”竞赛骨干教师、四川省信息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培养了1名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铜牌学生、10名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学生。2013级学生张茜,在校期间获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现为四川省射洪中学教师,在市直属中学、遂宁市中学和四川省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荣获
考研对口专业: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课程与教学(物理);学科教学(物理)
近三年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20%。考研典型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科技浪潮澎湃、智能变革席卷全球的时代,如何让天马行空的创意实实在在地照进现实?如何用精密的芯片与严谨的代码搭建未来科技的高楼?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带你探秘信号传输的隐秘脉络,用科技赋予万物沟通的“语言”,以电子技术筑就智能世界的基石。
授予学位名称:工学学士
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学制可以为3-6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从事研究、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讯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专业沿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本科)专业源于1987年创立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科),于2003年开展本科人才培养,累积培养毕业生千余人。2016年开始招收老挝留学生,2021年招收南非留学生。
办学成效:
2016年获得四川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资助;2019年获批绵阳师范学院校级应用示范专业;2021年被立项为校级一流专业;同年成为学校首批工程技术教育认证培育专业;2023年被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同年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采取”1+3“模式联合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见证并陪伴了绵阳科技城的诞生和成长,支撑了绵阳师范学院电子、电气、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实验/实习硬件设施情况:
本专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将企业需求植入培养全流程,构建"电子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复合型课程体系。现有电工电子实验室(含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综合设计)、信号控制与处理实验室(含单片机、微机原理及接口、嵌入式系统),电子信息处理实验室(高频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感器),开放式虚拟仿真平台支持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30余门课程线上线下实验实践。实验室总共面积1305平方米,设备总数835台(套),设备总价值343万元。
专业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方针设计,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按照OBE的思路,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留学生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专业建设中把教学、科研、双创、竞赛结合起来,加强校企联合,把企业拉入整个闭环过程,形成了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体系。
专业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实施双校联合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职本科专业“0+4”模式和“1+3”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为了增强人才匹配度、提升地方产业人才供给质量,专业积极推进“1+X”嵌入式边缘计算软硬件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认证工作的试点建设,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专业与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办学,探索中职师资培养,为专业毕业生拓展新的就业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产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九州光电子积极开展“向光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复合式应用人才培养引领新时代复合型工程人才自信上岗。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本专业逐步扩大了大学生竞赛类型和参赛规模,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全国嵌入式芯片设计、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蓝桥杯、创新创业、互联网+、挑战杯、四川省工业工程方案设计大赛、四川省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精英赛等多赛道参赛,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5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级120余项。
在专业办学过程中,以国家“新工科”部署为契机,探索专业建设依托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的思路,精准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电子信息类高级专门人才。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处理为重点的专业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典型单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6%,主要去向各类通讯、电子、光电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咨询公司等。
考研对口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讯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光电信息工程
近三年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25%。考研典型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